03 November 2007

Discourse Analysis

論述分析時,我們必須了解是誰說的?意義是什麼?想達到什麼效果?不同的時代(時間)達到的效果是什麼?總而言之,論述下面有一機構,製造出一個具體的論述,且強調主體位置可以填充進來,且有權力的關係。而情緒(emotion)是一個粘著劑,把個人固定於某個主體位置,而當情緒(自我認同)改變時,「個人」想抽離這個主體位置,進而會改變主體位置。

論述包括兩大層面:
文本的與情境脈絡的層面。文本層面意指不同階層的語言結構;情境層面則指語言使用者的文化因素、社會經驗與個人認知及態度等。

於「文本」 (text) 層面可分為兩個部分,即「形式結構」與「意義結構」:
1. 形式結構(新聞基模、超級結構):van Dijk (1988) 認為大部分的新聞報導其內容組合都有一定的形式存在, 稱為「新聞基模」(news schema) 或「超級結構」(superstructure)。但是,此種結構只能呈現多數新聞報導共同具備的形式,卻無法牽涉到新聞文本的深層意義結構。

2. 意義結構:論述結構除了以各種層次分析外,也可由不同單位進行分析。至於論述的主題或主旨,則須以整體論述的語意階層為單位,而不能只純粹分析單字或句子。van Dijk認為,新聞意義結構是以層次 (level) 的方式區分為微觀結構(micro-structure) 與巨觀結構 (macro-structure) 兩種。微觀結構是由微命題所組成,代表此則新聞的意義所在,而微命題是指新聞報導中每一單句的主要意義;巨觀結構由微觀結構歸納產生,代表更高層次的意義結構,巨觀結構是由一些巨命題所組成,而巨命題亦可再轉化成更高層次的巨巨命題,成為一種層次分明的結構體。

van Dijk所發展的巨觀法則 (macro-rule),將微命題所組成的微觀結構轉變為巨觀結構,
其方法包括「刪除」、「類化」、「重建」、「保留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