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 January 2008

主義

教育哲學主義思潮整理(來源)

理性主義
代表人物:希臘三哲與Descartes
1.人有先天的抽象和歸類能力
2.知識即道德(Socrates)
3.知識是理性且天生的,只需透過回憶來取得
4.教育是一種引導過程
5.反詰法
6.追求真善美,善是自我實現
7.教育是潛能性的開展
8.有清晰明瞭的知識存在
9.價值是永恆、客觀、崇高的

經驗主義
代表人物:Bacon、Locke、Hume
1.感官判斷道德(伊比鳩魯學派)
2.知識就是力量,知識來自感官經驗
3.破除偶像idols:種族、洞穴、市場、劇場(Bacon)
4.歸納法
5.批判先天觀念論
6.Locke認為知識由感覺(外感官)、反省(內感官)、觀念而得(經驗的理性主義者)
7.心靈是經驗產物
8.重視實質目的與直接觀察
9.材料建設心靈
批判:1.忽略心靈主動性
2.忽略學習動機與歷程


自然主義Naturalism
代表人物:Rousseau
1.自然與實在同一,價值存於自然界中
2.人愈能順應自然,愈能少苦多樂
3.教育學生應配合其自然的節奏,依照發展程序施教
4.利用學生的自動自發,使其成長學習
5.指導學生獨立觀察與直接認識的方法


文化主義
代表人物:Spranger
1.重視主觀描述與直觀的體驗,方法論帶有假設的論證。
2.個性化的程序,意在描述各價值類型之歷史發展背景,強調個性的創造。
3.價值類型論:真-理論、利-經濟、美-藝術、愛-社會、權-政治、聖-宗教。
4.教育功能在於文化的綿延與創造,教育活動是一種精神的施予之愛。
5.重視「文化財」教材的精選,使其合於陶冶或學習歷程。
6.強調教材的心理組知與適應學習者的功能。
批判:1.教育愛僅是教育活動可能必要條件,非充足條件。
2.含有陶冶價值的教材,不能保證成功的教育效果。


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
代表人物:Kierkegaard、Heidegger、Sartre
1.存在就是生命、精神的生成與變化
2.人自由抉擇自我,並負起自由的責任
3.真理來自個人主觀經驗
4.負面情緒為生命的泉源,努力創造與雕塑個性,在憂慮中產生價值。
5.鍛鍊堅強意志
6.不同的關注產生不同生命意義,在時間性中開展自己(Heidegger)
7.吾-汝關係 I-Thou (All real living is meeting)
8.非理性先於理性的存在、反對遠離人生的立場、每個活生生的個體就是其目的。
9.強調「人之所以為人」的存在氣質
10.知識在於實踐存在
11.教育避免集體化、標準化。
12.強調「人師」而非經師;重視「遊戲」可以表達「自我」;重視行動,認為參與可以發展個
性。
13.教材使用文學與藝術,兼顧群性與個性
批判:論述多為思辯、主觀的,有淪為非理性,甚至於反理性的。


實驗主義Experimentalism
代表人物:Dewey
1.不作絕對的預設、沒有恆定的真與方法,重視方法的「繼續性」
2.重視生長性,與繼續性同樣強調一種理性的程序。
3.知識的起源是從個體環境中的互動經驗得來,從作中學,知識是先天能力與後天經驗的融合。
4.道德行為要在實際的行為情境中來判斷,道德是實踐,知與行必須一致。道德觀念可作為一種
「互為主體的」來討論,調和主內與主外派。
5.教育即生長,教育是經驗的不斷改造與重組
6.教育無外在目的
7.教育方法重行,繼續性與交互作用、從未成熟至成熟狀態
8.教育材料重實際經驗,以能解決生活經驗者為真理。
批判:1.經驗的改造與重組必須有教育的認知意義與規範價值
2.繼續性的方法論在非經驗的邏輯命題中是無能為力的



進步主義
1.教育的歷程從兒童中尋得其起源與目的
2.倡導兒童中心學校
3.學生是主動而非被動
4.教師的角色為顧問、嚮導,不是權威者與教室領導人
5.學校是大社會中的小宇宙
6.教室內的活動集中於問題的解決,不教授人為不自然的方式
7.學校的群體氣氛應該是合作而民主


觀念分析學派
代表人物:Peters、Wittgenstein
1.能說的就要說清楚,不能說的就要保持安靜(Wittgenstein)
2.哲學的任務在作觀念的分析,使表達的意義分寸無失
3.歸結論證的方法基礎是設證or論證,並且給予恰當的意義層次
4.作教育觀念性的分析,精密思考與判斷,釐清教育思想上的是非
5.解析教育材料的型與場:釐清合理與不合理
批判:1.易流於為分析而分析
2.思想破壞性太大
3.分析過於瑣碎
4.清楚而明晰是不夠的。


邏輯實證主義
1.強調對於語言的邏輯分析方法,所有形而上的問題都是無意義的,主張以「檢證性原則」來衡
量一切完整的語句。
2.判明教育命題的性質以及檢核邏輯的有效性,澄清命題與邏輯的含混
批判:將價值哲學也歸入無意義之列,使教育理論和實施失去依據。


詮釋學
代表人物:Heidegger、 Gadamer
1.進行作者主體意識的重建(Schleiermacher)
2.客觀性建立在人對生命體驗的共同性(Dilthey)
3.理解是詮釋的基礎(Heidegger)
4.視野交融:作者與詮釋者視野的交融程度(Gadamer)
5.目的在於澄清:個體如何被置身於教育經驗中,教師與學生如何透過參與教育的過程找到自
我,這種自我是不能夠被簡化成:為個人獨自的努力而已。
6.給予生命及教育最深刻的教誨為「曖昧與創化」,真理在於肯認詮釋之根本曖昧性。在教育哲
學上的對應即「人之自我完成性」與「人之未確定性」
7.詮釋歷程即教育實踐
8.教育經驗具有詮釋學的循環結構
9.語言與溝通在教育過程佔有重要地位

現象學Phenomenology
代表人物:Husserl
1.直觀本質回歸事物本身,放入括弧存而不論
2.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
3.意向性intentionality:純主體向著純物所接觸的意向性作為最原始出發點
4.知識結構的層次:描述(主客未分)、超越(存而不論)、構成現象學(主客體交接)。
5.對自身生活世界的了解
6.了解教育現象與客體性的追求
7.強調個人主體意識的重要


結構主義
代表人物:Piaget、Kohlberg
1.以形式主義符號為方法,探討對象本質的「內在一致性」
2.分析獨立事件,以掌握其結構法則,與深層隱藏在表現之下結構所蘊含的意義。
3.整體性(各元素受某種目的指引,由定理預測、解釋現象)
4.關係:現象並非獨存、關係構成真實
5.不以主體為中心:結構決定人的意義、由結構了解人的價值
6.自我調整與轉換:結構具有封閉性,會自動平衡並同化調適
7.結構產自無意識:結構是人類內在的先驗形式


後結構主義
代表人物:Derride、Foucault
1.重視知識的獲得與語文教育
2.讓主體復活(解構)
3.理性作為強權與壓迫的合理性根源
4.知識是權力使用過程中的工具和偽裝


後現代主義
代表人物:Foucault、Lyotard、Giroux
1.Lyotard強調:反文本 (text)、反對後設論述(meta-discourse),以小巧敘述(pettit
narrative)取代
2.無研究典範的典範,強調不可共量性。
3.Giroux邊界教育學—反文本、反記憶、強調批判公民意識的培養
4.去中心化(decentralization)
5.反歷史性(時間與歷史斷裂)
6.重視邊緣論述與非理性因素
批判:1.非理性與邊緣論述可能造成另一種權威
2.歧異帶來混亂?我們該遵循什麼?


新實用主義
代表人物:Rorty
1.反本質主義(真理非客觀標準)
2.否定西方文化中心論(將自然科學神格化)
3.否認有客觀標準的實體,將真理訴諸於社會實踐,即是在社會情境中形成。
4.知識份子應扮演「自由的反諷者」(liberal ironist),具有想像力、隱喻運用的能力。
5.反基礎論:不認為知識要建立在無可置疑的基礎上,應由社會實踐中推演出知識。
6.反本質論:事物沒有明確的實體,強調歷史主義,是環境的偶然性,否定普遍、客觀的基準,
不斷的社會建構。
7.反再現論:不假設有客觀的實體存在,我們的觀點只是在某一時空下的偶然性,不具有客觀
性。


新馬克斯主義
代表人物:Apple、Giroux、Bourdieu
1.反經濟決定論,社會變革取決於群眾自覺思維與自決與行動。
2.存在主義反異化;批判理論重解放,反科技工具理性
3.後結構修正歷史唯物,對科學懷疑與批判。

批判理論
代表人物:Horkheimer、Adorno、Habermas
1.文化商品化(Adorno)
2.文化工業消除自我意識
3.反工具理性
4.批判實證科學之經驗分析與因果律對人的宰制
5.強調主體性
6.對科技與意識型態宰制的批判
7.意識型態來自於不相稱權力關係,互為主體之溝通解放意識型態宰制
8.Habermas的溝通基本條件—普遍語用學:可理解性、真實性、正當性、真誠性
9.科技應有適切定位→並非批判科技本身的目的理性,而是針對科技之運用於政治沒有民主公開
的討論。
10.最終極的關懷為:人類理性自主的維護與闡揚,重建個人與社會生活世界間之合理關係。



反學校化
代表人物:Illich
1.學校假借把知識智慧變成行為特點的機構,而成為衡量人們聲望和權力的關鍵。
2.欲打破學校神話,建立器物(thing)、楷模(model)、同儕(peer)、前輩四種網絡學習。
3.學校成為文憑主義與儀式場所
4.官僚體系下的權力控制:法令的潛在
5.意識型態中的「反教育」現象,即階層化、標準化、政治化


人文主義
1.融合存在主義、進步主義、人本主義心理學、浪漫主義
2.開放的教室
3.自由的學府
4.沒有失敗的學校:提供「愛」與「自我價值」


永恆主義Perennialism
代表人物:Hutchins & Adler
1.對進步主義的反動,認為永恆比實用主義的「流變」真實得多
2.強調心靈、理性以及過去的偉大遺產,反對將教育視為一種職業訓練。
3.重視相同的共通基本教育與偉大經典
4.教材為中心的教學
5.重視博雅教育
6.教育為生命的預備,人人發揮理性過生活。


精粹主義Essentialism
1.教授基本知識
2.努力與紀律
3.教師是權威的來源
4.重勤勉與學科知識


建構主義
1.重視主客體的脈絡相依性,亦即情境上的學習
2.重視個人感受與學習者主動性,忽略理性因素
3.偏工具性與實用性
4.教師成為促進者或教練
5.成果導向轉為過程導向。
批判:1.無法完全排斥知識或知識的客觀性
2.強調個體主觀性,忽略社會脈絡的影響
3.低估社會共識與人際互動的重要性